2022进博会 | 外资在华,不得不卷
“上一次参加“车展”,还是2021年进博会。”时至2022年深秋,一年两大A级国际车展不了了之,反让进博会成为汽车产业新的盛会。
只不过,相较于普通车展中的百花齐放,这里的主角则是以德日韩系为主的外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或许更直白点说,是传统汽车产业的巨头们。
八分之一馆里承载着外资企业蓬勃的野心
自疫情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自主品牌借先行优势新能源渗透率节节攀升,相反外资转型乏力,唱衰声此起彼伏。
但正如欧阳明高院士早在2021年末警示的一样,各外资企业正着力集体发力,2023年或是中外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的转折点。
而2022年进博会,恰处转折的前夜。
坦白说,进博会里的汽车展区不大,多集中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的2.1馆,约占可用展区的八分之一。不过这里群星闪耀,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福特、特斯拉、丰田、本田、现代以及博世、佛吉亚、摩比斯、伟巴斯特等诸多汽车产业重要玩家齐聚于此。
从展示主题来看,“氢”依然是双碳目标下极为重要的主题,丰田、现代两大车更是以超大的展台面积高调宣示其主角番位,让更多人看到零碳未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唯“氢”至上,智能化元素正成为今年进博会汽车展区最大的亮点。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集团
如宣布成立出行服务公司,致力于在华开展移动出行服务和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的日产汽车,也有首发亮相的搭载小马智行第六代L4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丰田塞纳 Autono-MaaS(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车辆,和正积极推动在华开展L3级自动驾驶测试项目的梅赛德斯-奔驰。
搭载小马智行第六代L4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丰田塞纳 Autono-MaaS(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车辆
最新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方面,由博世中国团队自主开发的中国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以及摩比斯多场景智能座舱COMFI、都市共享型移动出行概念车M.Vision POP更是引来众人围观。
“现如今,在智能汽车领域,没有其他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实施速度能够超中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公共事务与合资企业事务部负责人 刘云峰博士感慨道。
早在今年年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便公开预示,电动化只是这场汽车革命的序幕,最终实现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融合。这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是下一步竞争的焦点,且窗口期正快速收窄。
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正加速推动以智能化、电动化为代表的新汽车时代到来,诸多本土车企、技术提供商迈步跟进,它们视2025年为生死线,赶在之前完善布局或才有生的希望。
从本次进博来看,有此危机感的不止本土企业,外资同样如此。大象正在转身。
开放合作,与世界共享中国机遇
近年来,自疫情突然爆发,全球汽车产业链生产节奏被打乱,“去中国化”不断被提及,部分国家甚至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制造业回流。
如美国近期先后出台的《2022通胀削减法案》和《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主旨就是扶持美国本土的电动车产业和芯片产业,顺便打压中国;在日本,本田汽车则计划重组全球零部件供应链,独立中国供应体系以与全球脱钩。
但显然对于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任谁都难以彻底割舍。
“中国市场至关重要”已成为国际共识,落到实处是更多外资企业仍加大在华投资,据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37.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下同)增长15.6%,折合1553亿美元,增长18.9%。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对于外资仍具有较大吸引力。
“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大众汽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 ‘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近期,CARIAD与地平线开展全新合作,就说明我们正在加速强化本土研发能力,加快创新节奏,更好满足中国市场。” 刘云峰博士如是说。
相关推荐
- 2022/11/8限量3000个/限时7天,吉利星越L Hi·P雷神开启大定
- 2022/10/20劳斯莱斯“闪灵”,600万拿下最贵“电动爹”
- 2022/10/209月B级车:雅阁上演“帽子戏法” BBA“激战正酣”
- 2022/10/20NAMX发布首款概念版SUV 配备可拆卸氢气罐
- 2022/11/8联手矿企设立合资公司,广汽下场“抢矿”
- 2022/10/20大众汽车集团与Xanadu建立电池材料量子仿真程序
- 2022/10/17无视中国市场,本田索尼能成吗?
- 2022/10/179月城市销量排行大洗牌!上海第二 成都首次跌出前三 无锡大涨564.7%
- 2022/10/89月销量榜出炉!排名变化明显,这些品牌让人意想不到
- 2022/10/17电动汽车赛道嘉年华总榜出炉 揭晓电动领域“驾驶者之车”
- 2022/10/7正面叫板小鹏G3i 试驾全新几何M6
- 2022/10/8宝马5系和奔驰E级都换代,谁才是豪华C级车霸主?
- 2021/4/8德国车市前景尚不明朗,多重利好助推电动车份额提升
评论区域